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
2.课程名称:认识实习
3.英文名称: Cognition Internship
4.课程类别:必修课
5.课程性质:考查课
6.学分/学时:1学分/1周
7.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教学参考资料:
(1)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2)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
(3)“500kV变电站次设备例行巡视”“变电站二次设备认知及线路保护装置调试”的实习云直播,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联合摄制,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4)北极星电力网。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作为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在学完本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必修的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电力实际生产过程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使学生了解电力生产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专业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培养现场工程意识及工程全局观念。
课程目标1:通过实习,培养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能对复杂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获得有效结论。
课程目标2:能够在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课程目标3:理解电气工程技术的社会价值以及电力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理解并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课程目标4:通过实习,了解电力生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纪律,能认识到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5:通过实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电力工程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识到终身学习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分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2.问题分析 |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分析电气工程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课程目标1、2 |
6.工程与社会 | 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力行业工程实践和智能电网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课程目标1、2、3、4、5 |
10.沟通 | 能够就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 课程目标4 |
12.终身学习 |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课程目标5 |
四、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序号 | 基本内容 | 教学要求 | 支撑课程 目标 |
1 | 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 | 安全教育,熟悉安全工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以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 课程目标2、4、5 |
2 | 变电站实习、生产车间实习 | 进场前,收集资料和预习了解参观内容;进场参观要求学生观察、提问、记录、听现场工程师讲解、回答问题相结合;参观结束后进行小组专题讨论,归纳整理当天的实习记录,形成实习日志。 | 课程目标1、2 |
3 | 现场讲解 | 聘请专业技术员进行专题讲座,学生通过听讲、现场提问与交流获得实际的工程知识。 | 课程目标2、3、4 |
4 | 撰写实习报告与答辩 | 结束后进行总结,对日记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毕业实习报告。 | 课程目标1、2、4、5 |
五、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序号 | 工作内容 | 时间 |
1 | 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 | 0.5天 |
2 | 变电站、生产车间分组实习 | 3.5天 |
3 | 整理材料 | 0.5天 |
4 | 撰写实习报告与答辩·· | 0.5天 |
合计 | 5天 |
六、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
评价项目 | 评价环节 | 教学目标 |
专业技能与日志(20%) | 专业知识与工程知识掌握程度,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总结能力 | 教学目标1、2 |
实习表现(20%) | 实习态度、准守纪律、安全知识、沟通能力 | 教学目标3、4、5 |
实习报告(30%) | 总结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 教学目标1、2、5 |
答辩情况(30%) | 表达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 教学目标1、2、4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与变电站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先修课程为本课程学习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指引。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本课程后续课程包括:《变电站运维综合实训》、《新能源综合实训》等,本课程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执笔人:左仲善 审核人:路文梅 审定人:李文才